找到相关内容301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僧伽的自新大会——布萨

    或僧众中有犯戒过失,必先处理解决,忏除清净。如《十诵律》二十二说:  一切先事作已,僧应布萨说波罗提木叉。若应与现前毗尼,与竟;若应与忆念毗尼,与竟;若应与不痴毗尼,与竟;若应与自言毗尼,与竟;若应...年中,但说此偈作为比丘遵守的戒律;十二年后,迦兰陀须提那作不净行,从此制立学处,便以说学处为说戒。有部的律典,与此所说相同。  2、重而不发露为分别:如《五分律》二十八说:  佛在瞻婆国恒河水边,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3641167.html
  • 窥基的四重二谛理论

    有情妄情所执。圣者为觉悟众生,必依俗谛以明胜义谛,胜义不离俗谛;有胜义方现俗谛,俗谛不离第一义谛,故真谛俗谛,如焰如炷,俱起俱灭,又如束芦,互相依住。 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二十二云:“佛言:‘菩萨...“胜义”。“俗谛”又称“世俗谛”、“世谛”,简称“世俗”。窥基大师综合了《瑜伽师地论》六十四、《显扬圣教论》六中所说的四种世俗谛及《成唯识论》九中所说的四种胜义谛的理论,在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一《...

    冯国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0842475.html
  • 浅谈佛教的饮食戒律

    所谓的“随方毗尼”。《五分律》二十二,记载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:“虽是我所制,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,皆不应用;虽非我所制,而于余方必应行者,皆不得不行”[7]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,能得到发展的原因也...的意义和由来 戒和律是两个不同的名词。戒,梵语“尸罗”(sila)。意思是防非止恶,修习善法。《大智度论》13云:“尸罗,好行善道,不自放逸,是名尸罗。或受戒行善,或不受戒行善,皆名尸罗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2843461.html
  • 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

    二、三地,顺忍之三品配以四、五、六地,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、八、九地。[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、无量寿经卷上、大宝积经卷二十六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、入楞伽经卷三、成唯识论八、大智度论六、...境界,是无生,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。  [参考资料] 《大品般若经》二十二;《入楞伽经》三;《大智度论》十五;《显扬圣教论》六;《成唯识论》八;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九(本);《大乘义章》十二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35743618.html
  • 佛教 [制度]传戒

    二十二)。 北方在元魏时,多行《十诵》及《僧祇》。魏法聪本学《僧祇》,后依昙无德羯磨得戒,始弘《四分律》;然是口传,未载简牍。门人道覆继之,始制《疏》 六(《僧史略》上)。北齐时代,慧光...记载,当时度人出家,只为剃发披服缦条,即无条相袈裟(见《释氏要览》上),以不满五人,不能受具。大概只用三皈、五戒、十戒迭相传授而已。到了曹魏嘉平二年(250)时,昙摩(柯)迦罗(《高僧传》一译云法时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2243891.html
  • 跋隋《故静证法师碎身塔》

    《宋高僧传》五《唐郓州安国院巨方传》,十一《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》,八《唐蕲州东山弘忍传》,六《唐代州国清寺湛然传》。   [7] 《宋高僧传》二十二《后唐韶州灵树院如敏传》。   [8] 见...通称为灵塔或僧塔[11],甚至形成了塔林。   僧人亡后以碎身入塔的记载则非常少见,仅如《高僧传》一《晋长安帛远传》云帛远字法祖,为秦州刺史张辅所杀,陇上羌胡为其报仇“斩辅。群胡既雪怨耻,称善而还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5550696.html
  • 华严宗的圆融思想及其实践价值

    ,惧宪章;善者闻之而迁善,恶者闻之而舍恶。”(上引均见宋白《大宋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碑铭并序》,《圆宗文类》二十二)是否有这样的作用和功效自然值得怀疑,但省常倡导的学说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则不容置疑。...联系的理论。澄观指出:“融通万法,令无障碍。”(《华严经随疏演义鈔》一,《大正藏》三十六第3页下)华严宗讲圆融的目的,在于确立万法之间协调、和谐的关系,消除隔阂、滞碍。离开了这种万法融通理论,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4051348.html
  • 菩萨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

      事实上,佛陀为僧众制戒,乃是应时应地而作适当的规定,例如《五分律》二十二,佛陀曾说:“虽是我所制,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,皆不应用;虽非我所制,而于余方必应行者,皆不得不行。 ”(2) 此在...五戒,完成佛教徒的生活轨范和道德行为的标准。可知三归虽未以戒命名,确有戒的实质内容。   通常认为三归五戒仅为个人自修身心,自求自利,自得解脱, 其实, 从原始圣典的,《杂阿含经》三十三,第929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351818.html
  • 五门禅概述

    息念观、持息念、息念、数息。《俱舍论颂疏论本》二十二云(大正41·942a)︰“经言阿那阿波那念。阿那者,此云遣来,谓持息入,是引外风令入身义;阿波那者,此云遣去,谓持息出,是...仅对此五种修行方法,作一简略的介绍。 一、不净观 不净观,又名不净想,是以观想自他身的不洁净,感悟人身空寂,四大无我,从而断除贪欲的禅法。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,主要在淫欲的过患。故《坐禅三昧经》上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652118.html
  • 空静的诗心与灵幻的境界

    学统。陆九渊的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即是宇宙”(《陆象山全集》二十二《杂著》),“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,满心而发,充塞宇宙,无非此理”(同上)。这样一些心学观念,是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的。禅宗的心本体论...,皆幻也。至人者不舍幻,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。故目可尘也,而心未始同,心不世也。”【《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》,见《王右丞集笺注》十九。】在有无、色空之间,王维不取边见,而是亦有亦无、即空即色,视万物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1653400.html